有锺馗小妹:指锺馗之妹,民间有“锺馗嫁妹”的传说。锺馗信仰由锺馗捉鬼到锺馗嫁妹,内容丰富,题材扩展,锺馗形象更加世俗化、人情化。据《宣和画谱》载,五代时期的周文矩、石恪、黄荃等人,均画过“锺馗氏小妹图”,可见锺馗嫁妹故事由来甚早,徽宗宣和年间(1119—1125)的画院待诏苏汉臣也有《锺馗嫁妹图》。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《中山出游图》画幅中段描绘锺馗之妹及其侍从,锺馗小妹坐在檐子上,头戴冠饰,耳朵上有珠串耳环,身着高腰线交领曳地长裙。
⑨土地:指土地神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中有“社祭土”,土地是上古时期社祭的对象。大约在殷商时期出现以木制成的“社主”,成为神格化的土地神灵,《礼记·郊特牲》所谓“社者,所以神地之道也”。周代土地神进一步人格化为“后土”,常与皇天并祀,《尚书·周书·武成》中说“告于皇天后土”。《文献通考·郊社考九》中说,汉文帝初,祭地祇以高帝配。汉平帝时,祭北郊以高后配。此后,以历代帝王或王后配祀后土成为一种定制,后土成为与皇天对应的大地神,是皇权的象征。魏晋到隋唐时期,人鬼与土地神信仰逐渐混融,土地神出现世俗化的形象。唐宋时期,土地神成为地方监护型神祇,可以消灾祛疾、护境安民、赏善罚恶、沟通人神,甚至还有生财、保护文士等功能。
⑩灶神:古代民间信仰的神灵,供于灶上的神,监督人家的善恶,岁末呈报上天。灶神原型说法不一,有火神炎帝、祝融、黄帝等说法,也有许多凡人成为灶神的传说。灶神在历史演变中,从最初的掌管饮食之神,逐渐发展为“司命之神”和“一家之主”,主宰一家人的寿夭祸福,灶神还成为道教中的重要神灵。
?达旦不寐:通宵不睡。达旦,直到天亮,整整一夜。
即守岁:守岁之俗由来已久,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唐宋诗人描写守岁的诗文不胜枚举,苏轼《守岁》诗生动描绘了守岁的情景与心理状态:“欲知垂尽岁,有似赴壑蛇。修鳞半已没,去意谁能遮。况欲系其尾,虽勤知奈何。儿童强不睡,相守夜欢哗。晨鸡且勿唱,更鼓畏添挝。坐久灯烬落,起看北斗斜。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。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。”
到了除夕,宫中举行大傩仪。参与傩仪的全都是皇城亲事官、殿前司诸班直的士兵,戴着假面具,身穿刺绣或绘画的彩色衣服,手执金枪、龙旗。教坊使孟景初身材魁梧高大,穿戴全副镀金铜制盔甲,装扮成将军。又选两个镇殿将军,也穿戴盔甲,装扮成门神。教坊之人“南河炭”相貌丑陋,高大肥壮,装扮成判官。又有人装扮成锺馗小妹、土地神、灶神之类的模样,共计千余人,从宫中驱逐鬼祟,送出南薰门外的转龙弯,称为“埋祟”,大傩仪方才结束。这个夜晚,宫中的爆竹声、欢呼声,宫墙外面也能听到。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家围着火炉坐成一圈,通宵达旦都不睡觉,称为“守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