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上对曾点之志的理解是退隐山水之间的自得之乐而心斋强调“童
传统上,对曾点之志的理解,是退隐山水之间的自得之乐。而心斋强调“童子”与“冠者”,凸显出这不止是退居山水之间的隐逸情况,更是在一起讲学。这样,传道一事就贯穿了出处进退,人生无一刻不在传道,所谓“无行不与二三子”。
而曾点的问题在于,缺乏其他师兄弟那种汲汲于拯救世道的心。孔孟皆有汲汲于用世的心,但同时自身又有经济天下的本事。曾点的师兄弟虽然不足以经济天下,但是他们那颗汲汲于用世的心十分可贵,这也正是曾点所缺乏的。
五、社稷民人固莫非学,但以政为学最难。吾人莫若且做学而后入政。
处理国家事务,治理民众,这些固然都是学问。但是,通过从政来学习最为困难。我们不如先学习,而后从政。
这段的背景是《论语·先进》的一段话:“子路使子羔为费宰。子曰:‘贼夫人之子。’子路曰:‘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,何必读书,然后为学?’子曰:‘是故恶夫佞者。’”
1. 孔子的弟子子路让师弟子羔做费地的长官。孔子批评子路,认为子路是害了子羔。子羔正是学习的时候,他还没有学好,怎么就让他从政呢?
子路说,在实际政务中历练,这是学习最好的方式,为什么要通过读书来学习呢?
子路这个话听起来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孔子却非常严厉地批评子路这句话,说自己之所以厌恶佞者,正是因为有你子路这样的人。
子路说的话没错,实践当然是最能体现学问的地方。但是以子羔目前处理政务的能力,以他目前的心性,子路把他放到费宰的位置上,他根本不可能支撑这个局面。这一点子路难道不明白吗?而子路非要给自己这种错误的行为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,这就是心斋先生常常批评的“讨闻见支撑”。很多事情,我们回到事务本身,就能知道对错,结果我们却找一些理论来自欺欺人。这就是奸佞之人。
2. 知行合一是明代儒学十分重要的话题。子路的说法,十分像知行合一的观念。真正的学问不一定是在书本上学的,在处理家国事务的时候,其中的出处进退,就是学问。
- 关键词:毕业生、找工作、求职骗局[图]
- 银行的面试技巧[图]
- 馒头和面包的区别是什么? 馒头和面包哪个有营养[图]
- 孕期“变丑”不要怕[图]
- 专家提醒:准妈妈应劳逸结合[图]
- 12个常被搞混的健康常识,你是不是也搞错啦?[图]
- 不宜用茶水送服药物[图]
- 冬季寒冷易生病,自制汤水来滋补[图]
- 成人每天吃盐上限6克改5克[图]
- 南山看洞天,礁岩徒步[图]